English

建筑艺术的“今日先锋”

1999-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精彩回放 我有话说

明星建筑师:安藤忠雄

□杨 蓓

UIA第二十届大会异彩纷呈,而安藤忠雄的报告则是大会最闪亮的一部分。

9点钟开始的报告,提前半小时就已经座无虚席了。稍来晚了,更是连走道和楼梯的位置都没有了。

这样一个在建筑界备受瞩目的大师,却从未受过科班教育,他的成功就像他的作品一样,带着某种神秘色彩,走近了却又是那么真实而感人。

安藤1941年出生在日本大阪。15岁时,他帮助木匠师傅扩建了自家的住房,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建筑。中学毕业后,安藤曾到一所高等工业学校的机械专业学习,但他对此并不感兴趣。在当过一段时间拳击手后,安藤开始了他的建筑自学生涯。18岁时,安藤开始考察日本文化古城京都和奈良的庙宇、神殿和茶室等传统建筑。这一段经历让他认识到了木结构建筑的品质和构造方法,也让他领悟到了日本传统建筑中蕴涵的哲理和深奥感。60年代起,他开始游历欧美,考察研究西方文明中的伟大建筑,绘制了大量的旅行速写草图,同时阅读相关的建筑书籍,自我提问寻求解答来获得进步。独特的经历和成长道路,使他形成了不受任何陈规旧俗束缚的个性以及对于世界的不同认识。

从日本传统的建筑中接受精神和感性的一面,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简洁的美感、朴素的格调,这些都影响着他后来的设计。安藤的作品很少直接运用传统的建筑要素,他更重视用空间本身的创造来引起人们在文化上的共鸣。用简洁的空间反映根植于日本人内心的洗练美学意识,应该说安藤是一位真正的日本建筑师。

同时,他又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巨大影响。安藤在他的游历中最感兴趣的是西方建筑中所包含的几何特性。“我要看的是西方建筑代表作以及与其相关的几何形态。我想去亲身体验几何学——作为人类的思维足迹——是如何建筑化的。”安藤认为几何性是与自然相对的人类理性的象征,而他正是通过与自然相对应的理性象征的建筑之力来揭示自然的存在、环境的存在的。

安藤在几何学与日本建筑文化传统的结合方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他的作品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体现了艺术与理性感悟的结合。因而,更具有复杂性和普遍性。从1969年开业至今,安藤已经完成了近150个作品。他的诸多设计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综合的体现。

在安藤的报告中,相信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强调建筑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从二战刚结束时大阪城市的照片和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后大阪城市照片的对比可以看出,其破坏程度是差不多的。安藤认为,建筑师应该在建筑的安全性方面作出努力,特别是在日本这样一个国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他在阪神地区的作品都在地震中完好的保存下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安藤积极地参加到震后的城市重建中,表现出一种对于故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他又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提出了对于现代城市的质疑。他指出功能、安全和美学方面的特性是城市同建筑一样应具有的基本特征,而现代的城市在功利性、规模日益膨胀的同时,渐渐牺牲了人们居住的舒适性,与环境自然的谐调性。讲到这一点时,安藤描述了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有对于他认为合理舒适的城市的一种意象,那应该是一个建筑物的错落的平台和屋顶上布满了绿化的地方,是一个人与自然交融共生的地方,而不是像现在遍布钢筋混凝土、生硬而毫无人情味、没有绿色的城市。

另外,安藤在报告中介绍了他的几个作品,如淡路岛的本福寺水御堂,以及神户的六甲集合住宅Ⅰ、Ⅱ、Ⅲ、Ⅳ期设计等,安藤更多强调的并非他的设计手法,而是他对于自己设计理念的坚持。从安藤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设计哲学一脉相承,保持着一种需要静心体验的质朴、纯粹、静寂的内在品质。在这样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没有一丝取悦世俗的痕迹,表现出一种自信。如果他的设计思想和“空间”理念与用户相左,他首先会竭力说服用户去接受他的观点,如果用户拒不接受他的观点,安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拒绝作这个项目,而不是寻求一种妥协的解决。虽然安藤用轻松的语气来讲述设计过程中和甲方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来坚持自己想法的小故事,博得阵阵心领神会的笑声,但是谁都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失去机会。安藤用自己的作品来证明坚持的正确,他的行为堪为当代建筑师的表率。

非常与平常

——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性作品展

□徐 丰

中国有没有具有独立思辨力的青年建筑师?二十一世纪中国建筑会走向何方?跨世纪的青年建筑师群体处于何种创作状态?当人们带着疑惑目光注视99’UIA大会,注视着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们时,由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性作品展在相当程度上回答了以上问题。

这八名青年建筑师是:张永和、赵冰、汤桦、王澍、刘家琨、朱文一、徐卫国、董豫赣。他们在不同方面具有鲜明的代表意义,在各自的研究及创作领域表现出的实验性及探索性价值,发出了微弱的却富有穿透力的声音。

然而这种声音的发出也经历了一个“非常”的过程。原先这个展览被安排在中国美术馆与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展一并展出,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展览开幕前一天未能通过审查,而不得不移至UIA大会主展场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四展厅展出。

令人难忘的是,直至展出前几小时这个展览才由参展建筑师本人将自己作品匆匆布置在展位上。但是展出效果出乎意料,无论国内外建筑师,还是学生、媒体均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在展板前反复观看,向作者提出一个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们恳求将这些作品出版,以供交流学习。法国A3建筑艺术协会会长单黛娜女士数次带法国建筑师前来参观;亚洲AA协会会长林少伟先生观看展览后,专门邀请这批青年建筑师座谈,并希望在国外出版的图书中选择介绍这些青年建筑师。而对于参展的中国青年建筑师们,心境却是出乎意料的平稳。虽然坚持“非常”的追求,也往往被视为另类,但他们已渐渐学会了以“平常”的态度去面对。这是否也是跨世纪的青年建筑师们所必需具备的素质呢?

世纪盛会中的青春节拍

在6月23日到26日整整四天的国际建协大会期间,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近两千名中国高等院校的建筑系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

6月25日,举行了UIA学生联欢晚会。首先进行的是UIA学生住宅设计竞赛的颁奖仪式。这一次的住宅设计竞赛从全球446个方案、1338份图纸中评选出了20个获奖方案,我国学生共有7个方案获奖,并夺取了第一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学生联欢的第二项内容是学生代表与明星建筑师见面。世界各国的优秀建筑师轮番登场作简短发言,有的阐述自己的设计观念、介绍自己的作品,有的给年轻的学生提出建议和寄予希望,赢得台下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尤其是安藤忠雄、保罗·安德鲁等出场时,气氛更为热烈,晚会的第三部分是联欢节目,有不少节目融入了学生们自己在建筑设计上的想法和观念。反应最好的是由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生自编自演的最后一个节目,这个节目表达了他们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反思,以及对于回归自然的呼唤。节目采用中国传统皮影戏的处理手法,营造了梦幻般的艺术效果,通过形体语言,表现了到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魅力,把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这次建筑师大会中,年轻学子的表现给参会的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他们的参会,使大会洋溢着一股青春的气息。(高扬)

FRAC:当代实验性建筑

□董 晶

在世纪交会、千年转折之际,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相聚在这东方的古都,举行了国际建协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第20次大会。在这世纪末的盛会中,有一支奇葩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法国FRAC中心(区域性当代艺术收藏中心)的当代建筑文化遗产展。

该中心位于法国奥尔良,自1991年以来,在中央地区委员会和法国文化部的共同指导下,FRAC中心一直专注于建筑的实验性领域,并在哲学家弗雷德里克·米加罗的发起和领导下,着手进行对当代建筑作品的收藏工作。

展览中展示了法国建筑师如P·安德鲁、C·帕朗、D·伯诺和B·屈米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展出外国建筑师如R·库哈斯、D·利伯斯金和P·库克及其作品。这些作品浓缩和涵盖了过去四十年来各式各样象征和本质的不容忽视的当代建筑方案,展览的目的不是聚集类似“物化”研究实例的建筑“物体”,而是围绕“方案”概念使其条理化,使我们有可能回顾建筑构想、实施等方面所涉及的各个阶段,因此,“过程”观念是该展览的核心。这样,通过对与建筑观念的探讨和对于方案的整理与评述,FRAC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部当代建筑思想史——建筑在这里已成为了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是一个较完整的当代建筑思想的发展过程。

会议期间,该展览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特别是青年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更是在展板前驻足流连。大会结束后,该展览将于7月1日-20日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继续展出。这次展览的收藏品,有一些是已公开发表并广为传播的,如雷姆·库哈斯的“谵妄的纽约”就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作品以富于想象的设计阐明了他的城市构想;蓝天设计组的“开放房屋”项目,使建筑脱离了任何规划:一张像自动生成的文稿一样的草图是该项目的“精神文本”,并因其不固定性和未完成的特点,而得容纳多种可能性及自身的发展;我们所熟悉的“拉维莱特公园”项目则体现了解构主义的建筑观,屈米应用了分散、感染、错合、分离等手法,设计了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城市格局,在此,建筑已成为一个事件。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大量各种各样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师的研究项目,大部分是跨学科的。建筑是采用复杂的表现观念来作为回复形象活力的多元性领域,建筑创新不仅来源于工程学和拓扑学,而且还来源于哲学、舞蹈、文学、以及视觉艺术。

这次展览开阔了国内建筑师的眼界,使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亲身涉足于世界实验性建筑的实践与理论研讨活动中,有机会看到国外的建筑师在做些什么,看到在该领域国内与国外的差距。但是,看懂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重要的在于思考。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建筑界难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世界前卫建筑思想和理论了解较少,始终不能紧跟世界建筑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建筑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就建筑设计现状来说,我国的大多数建筑在原创性上有很大不足,拷贝和拼凑的东西充斥着中国的设计市场,在这一点上,FRAC的创新精神很值得我们借鉴。

FRAC的收藏实际上展示了一种建筑学习与研究的途径。建筑创作的研究离不开技术进步、材料科学的发展、设计哲学的思考与艺术修养的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师们在几十年前的设想有许多已变成了现实,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面对FRAC的展品,作为一名中国的建筑师,我们有何感触和反思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